越南高等教育機構近年積極投入科研建設,透過優化人力資源政策、強化基礎設施與實驗室條件,加速推動科技創新與高科技產業發展,為國家實現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注入強大動能。
科研環境優化,推升大學研發能量
隨著越南政府對科技研究的高度重視,各大學積極回應政策方向,擴大對科研基礎建設、人員配置與重點領域的投入。越共中央政治局於2024年12月頒布的第57號決議,明確提出促進國家科技發展、創新與數位化轉型的戰略目標,被學術界視為科研政策突破的重要里程碑。
以胡志明市國家大學(VNU350)為例,其自2024年2月啟動「吸引、留住與發展優秀青年與頂尖科學家計畫」以來,已成功招募23位科學家加入校內各大學與研究機構,其中7位為畢業於全球百大名校的博士,顯示其國際學術號召力逐步提升。
延續該政策成果,該校於2025年2月再推「客座教授計畫」,預計至2030年前邀聘100位國際頂尖專家,參與教學、研究與創新工作,涵蓋生物技術、生物醫學、人工智慧、芯片—半導體、新能源與智慧物流等優先領域。
校長武海軍強調:「人力資源是決定大學發展的關鍵要素。沒有優秀的科研人才,就無法構建真正的研究型大學。」因此,學校將持續強化人才政策,提升教研品質,並對未來充滿信心。
實驗室建設助攻核心技術發展
配合科研發展需要,各大學積極建構現代化實驗平台。其中,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國際大學生物技術實驗室自2013年設立至今,已累計投資約400億越盾,專注於細胞重編程、瀕危動物基因資源保育等高階研究。實驗室現有博士4人、碩士生12人及每年40至60名大學生從事畢業論文研究,研究聚焦於輔助生殖、幹細胞、早期基因診斷等尖端領域。
該校生物技術系主任阮文順指出,維持實驗室長期運作,除了經費與人才外,更需持續性課題與政策支持。他表示對第57號決議寄予厚望,期待透過制度性支持推動高校科研再升級。
在電子工程領域,理工大學微芯片與高頻系統實驗室自2013年起致力於高頻晶片設計,已研發出多款晶片,並成功轉讓予國內外合作夥伴。副系主任黃富明強指出,實驗室曾與Viettel合作開發5G晶片,未來目標鎖定6G及高速光通訊晶片。他坦言:「晶片設計風險高、投入大,設計後還需經歷昂貴的試產與測試流程,因此決策者能在政策上給予彈性與風險容忍,將有效激勵科學家投入高難度研究。」
除胡志明市國家大學外,胡志明市工業大學也持續深化高科技教研,建置智慧電力、物聯網與機器人技術實驗室,並成立半導體晶片設計與測試實驗室,為未來產業需求培育核心技術人才。
創業教育融入課程,建構創新生態系
不僅重視學術研究,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各校亦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教育。以國際大學為例,已將創業課程納入正式教學,並透過校內活動、專題講座、專家網絡建構等手段,激發學生創新思維。2024年校內共舉辦超過20項創業與永續發展教育項目,參與者遍及學生、校友與企業夥伴。
胡志明市理工大學則透過課程與課外活動並進的模式,強化學生創業素養。2021至2023年間,該校共支持182項學生創新創業項目,成果顯著。教育與培訓部統計顯示,截至目前,全國已有約58%的高等教育機構開設創業課程,60%成立創業社團,並透過設立基金、孵化器等機制,支持學生構想落地。
全國從2020年至2024年間共累積超過33,800個學生創業項目,其中由高校孵化出的初創企業接近300家,部分期間學生創業參與比例甚至達8%。
不過,專家也指出,學生創業支持仍面臨如資金來源、實作經驗、創意深化等方面的挑戰。因此,學校與企業的策略合作、產學聯結、實作導向的創業輔導將成為未來打造永續創業生態的重要關鍵。
越南高教體系正逐步從「教學導向」走向「研究與創新驅動」。透過吸引國際人才、建立高階實驗設施與推動創業教育,正形塑出一套符合現代產業轉型需求的育才路徑。第57號決議的實施,將是激勵科學家與創業者的重要政策支撐點,也是驅動越南成為科技新興強國的轉折契機。
資料來源於:越通社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