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50年崛起之路】從戰後貧困到東南亞經濟強國,越南寫下「化龍」奇蹟

50年來,越南經歷了從戰後貧困、糧食短缺的國家,轉型為區域內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。

50年前,越南民族寫下了壯麗輝煌的一頁歷史——1975年春季大捷,這場勝利是民族精神的凱歌,是愛國之心、不屈意志與對國家統一與獨立渴望的體現,從此山河一統、南北合一。

半個世紀過去,越南從戰爭的灰燼中堅毅崛起,在世界舞台上邁出堅實步伐,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。

為了生動呈現這些發展奇蹟,《民智報》特別推出專題系列,回顧國家過去50年的發展歷程,感念歷代先賢的巨大貢獻,並激發民族對未來更加繁榮的強烈渴望與信心。

區域領先的經濟增長表現

過去半個世紀對越南而言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征途,尤其自1986年實施「革新開放政策」以來,越南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人驚艷的成就。

截至2024年,越南國內生產總值(GDP)年增率達7.09%,位居亞洲乃至全球前列。全年GDP總量超過115,000億越南盾(相當於4,760億美元),在全球新興經濟體中表現亮眼。

宏觀經濟持續穩定,年通膨率控制在4%以下,主要經濟平衡維持良好甚至實現順差,國民平均收入亦穩步提升。

經濟結構出現正向轉型,數位經濟與綠色經濟日益發揮關鍵作用。主要產業皆實現正增長,其中工業領域顯著復甦,成為推動整體經濟的重要引擎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越南現已躋身全球15個吸引外資(FDI)最多的新興國家之列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計核准外資總額超過380億美元。這股國際資金成為帶動國內經濟的強勁動力。

2025年,政府訂下GDP年增長率至少8%的目標,同時堅持維護宏觀經濟穩定、抑制通膨、確保財政與經濟體系平衡,並在經濟發展、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之間實現協調,鞏固國防安全,為未來數年創造更高速的成長基礎。

預計2025年越南GDP總額將突破5,000億美元人均GDP超過5,000美元全年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漲幅預估控制在4.5-5%之間。全國亦正集中資源推進多項重大公共投資項目,如隆城國際機場、瀋陽港(Lạch Huyện)擴建工程,以及新山一T3航廈、內排T2航廈啟用,並啟動連橋港(Liên Chiểu)建設工程等。

穩健邁向中等收入國家之路

胡志明市經濟大學(UEH)講師、經濟學博士吳明武(Ngô Minh Vũ)指出,經濟增長始終是越南發展之路上的核心亮點。

1990年至2006年間,越南GDP年均增長率達6.5-7%,在區域乃至全球皆屬優異。人均國民收入從革新初期的不足200美元提升至目前超過4,500美元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轉型

脫貧成果亦廣受國際社會肯定。根據國家貧窮標準,貧困戶比例從1980年代的約60%,降至2023年的4%以下,展現出政策涵蓋面的廣度與經濟成果分配的公平性。

社會發展成果同樣耀眼

在教育領域,越南已全面普及小學與初中教育,兒童入學率居東南亞第二僅次於新加坡

國民平均壽命自1990年代的約70歲提升至目前超過75歲,高於全球平均壽命;性別平等方面亦取得突破,女性勞動參與率達70%,遠高於多數發展中國家。

同樣來自胡志明市經濟大學的副教授、博士阮友歡(Nguyễn Hữu Huân)指出,越南已成功從農業型經濟轉型為以工業與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經濟體,並透過穩健的經濟、文化、社會進展,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顯著提升。

「不僅人民的生活水準明顯改善,國家的形象與國際信譽亦日益穩固」,阮副教授強調。

寫下統一五十年後越南「化龍」的續篇

位於番西邦峰頂的國旗塔(圖/Sun World Fansipan Legend)

胡志明市財政銀行大學講師周廷靈博士指出,越南從計畫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導向市場經濟,是決定國運的關鍵轉折。越南不僅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,更有效發揮政府在調節與資源分配方面的功能,為企業主體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。

最顯著的成果之一即為GDP及人均收入的大幅成長。從一個曾經面臨糧食短缺的低起點國家,越南如今已成為世界領先的農產品出口國,涵蓋稻米、咖啡、胡椒、腰果等主要作物,同時也在汽車工業、高科技及再生能源領域快速崛起。

發展成就不僅體現在經濟數據上,基礎建設、教育、醫療與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均有積極進展,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。電力、自來水、基層衛生與教育體系延伸至偏遠地區;普及高中免學費政策與全民基本醫療的實現路徑,正加速推動全面包容的發展目標。

在平均年增長率達7-8%的穩定成長背景下,越南日益成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(FDI)的熱門目的地。重點吸引領域包括輔助工業、半導體、潔淨能源等,正獲得來自全球的大量資金與技術投入。

企業在經濟發展藍圖中的角色不可或缺。目前越南擁有超過90萬家活躍的企業,以及數百萬個體經營戶,民營經濟已成為增長的主引擎。Vingroup、Thaco、FPT、Vietjet、Masan等一批本土民營集團,正逐步擴展至區域乃至全球市場,涵蓋工業、科技、物流、航空與金融等關鍵領域。

雖然僅約700家國有企業仍在運營,但該板塊掌控能源、基礎設施、金融等重要產業,資產總額占全國企業總資產超過50%。電力公司EVN、國家石油PVN與國防通訊Viettel等龍頭,持續在維穩宏觀經濟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發揮關鍵作用。

周廷靈博士也指出,越南經濟結構已由農業向工業、服務業過渡,並正在邁向數位經濟與綠色經濟的新階段。越南的戰略目標是成為本區域的高科技製造中心,實現綠色、永續且包容性的增長路徑。

越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亮點之一。農產品的產量與出口值持續攀升,越南已躋身全球前15大農產品出口國,年出口額突破500億美元。主要產品如稻米、咖啡、腰果、胡椒與水產等,在國際市場佔據重要份額。透過推動對中國等主要市場的正規貿易出口,越南農產品已更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,有效提升出口的可持續性與產品品質。

除農業外,工業與科技也在國家發展戰略中佔據核心地位。儘管越南在現代工業化進程中起步較晚,憑藉穩定的政治社會體制、戰略性的地理位置、年輕充沛的勞動力與快速成長的經濟動能,正吸引大量跨國企業將供應鏈轉移至越南。

全球製造版圖正在重組,越南被視為下一個高潛力的生產基地,特別是在電動車、半導體、資訊技術與其他高科技領域。這些將成為越南擺脫中等收入陷阱、邁向自主現代經濟的關鍵產業。

若目前的成長動能持續至2025年底,越南GDP預計將達5060億美元,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。主要驅動因素包括:擴大公共投資、內需復甦、出口增長與有效吸引外資。

越南的新機遇

當前全球經濟正加速向數位化與創新模式轉型,越南面臨新的戰略機遇。吳明武博士指出,越南必須突破依賴廉價勞力與初階製造的舊有增長模式,轉向知識經濟、高科技與數位經濟。越南的優勢在於教育體系日益完善、中產階級迅速擴大,以及潛力巨大的本地市場。

特別值得期待的是,胡志明市與峴港擬建的金融中心,將為越南深化全球價值鏈整合創造重要支撐。這不僅是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,更是吸引高素質人才與創新資本的核心平台。

然而,進入新發展階段,越南也需應對長期挑戰。隨市場機制逐漸擴展,貧富差距有擴大的跡象。吳博士警告,如不及時調節,社會不平等恐將引發廣泛負面影響,削弱可持續發展動能。

氣候變遷亦是不容忽視的風險。越南是全球十大最易受海平面上升與極端天氣影響的國家之一。因此,增加再生能源投資、建設綠色城市與推動高科技農業,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應對策略。

周廷靈博士建議,越南國家發展應圍繞以下六大戰略支柱:國家文化、政策改革、綠色增長、民營企業、國企改革與精選FDI資本。為實現2045年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,越南須建立一套「國家價值體系」,即所謂的「國家文化」。該體系將成為所有發展戰略的指引,明確國家的願景、使命與核心價值,進而在全社會形成高度共識與行動一致性。

在政策層面,須進一步推進宏觀政策改革,營造透明、有效且穩定的投資經營環境。政策應鼓勵創新、推動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,同時提升勞動生產力,為包容性與永續性的增長創造空間。

民營企業應被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,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應獲得充分投資與扶持,協助民企做大做強,實現與外資與國企的公平競爭。

對於國有企業,應加快深化改革,聚焦私部門無法涉足的關鍵領域。而在吸引外資方面,需精選具備高科技、環保與可與本土企業產業鏈接的項目。

通往未來的願景

建築師兼博士吳越南山指出,未來最關鍵的發展議題是「永續」,亦即發展與環境保護、文化與規劃本色共存。若無法走上永續發展之路,國家將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來修正過去的錯誤。

他認為,在資訊時代與全球化背景下,越南需要建立數位科技生態系與數位基礎建設,並推動跨領域思維與協作。政府已開始推行部門精簡與整併,朝向多部門整合合作的全球趨勢邁進。這一模式在數位化生態環境中將更加高效。

最後,吳博士希望激發全體國民共同為越南夢想努力的動力。他舉例:「讓人民有房可住、有工作可做、有完善的社會基礎設施,如孩子的學校、老人的醫院、年輕家庭的商業服務。」這樣的願景正是「安居樂業」的現代詮釋,亦是推動越南實現未來十年雙位數成長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動力。

資料來源於:民智報